预付卡消费亟待加强监管
来源: 中国工商报网
2018年8月23日
字体:

近年来,因过度发卡、服务减少、裁撤网点甚至关门跑路而导致预付卡成为废卡、消费者难以求偿维权的事件时常发生。前不久,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就立案调查一起健身俱乐部预付卡消费侵权案件。因该俱乐部门店关闭导致数十名会员的会员卡无处可用或者无法退款等问题,引发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一系列预付卡消费侵权案件的发生,再次引发公众对预付卡风险的关注,在读者中也引出各类预付卡应不应该办、该如何防范其中的风险等话题。 

预付卡消费是一种“预先支付款项、随后逐渐消费”的消费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交易方式和消费习惯。然而,随着预付卡消费遍地开花,由于经营者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市场监管缺位等造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诚信的失守,一些商家在吸引消费者办理预付卡的时候,常会给出各种诱人的优惠政策,并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会为顾客提供“至尊”服务。可是当许多消费者办理了预付卡,尤其是金额较大的预付卡之后,一些服务公司便开始变脸,不光服务质量大打折扣,还玩“人间蒸发”。因此,有人甚至戏谑地称预付卡为“圈钱卡”“吞钱卡”。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侵蚀着消费者对预付卡消费模式的信心。长此以往,会产生金融风险,也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不无关系。对于预付卡的管理,目前仅有商务部2012年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其中规定,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单用途预付卡发卡商家实行登记备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立法加强监管来有效治理预付卡消费领域乱象已是当务之急。一方面,立法机关应正视预付卡消费模式在实践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发卡单位资格、责任义务、违约责任、监管部门、消费者救济途径等种种细则,使预付卡消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建立预付卡发售的登记、申报、备案制度和预付卡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完善“黑名单”制度,强化对经营者的监管并加大执法力度,增加经营者的违法成本,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权益。

版权所有:CN315.NET